学术团队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 列表
    国家973项目确定专家组人选
    日期:2015-06-22 12:44:34 来源: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由山东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973项目“高能耗行业典型换热设备节能的先进理论与方法”专家组已于近日由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名,商项目依托部门上报科技部。专家组成员由蔡睿贤院士、徐建中院士、周远院士、过增元院士、陶文铨院士、刘伟教授和本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程林教授组成。
           项目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工作,负责项目的学术组织和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年度计划,确定课题经费分配方案;
      2.负责项目计划的执行,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遴选项目的课题组长;
      3.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协调各课题的计划进度;
      4.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的调整意见;
      5.组织年度总结和学术交流,提出项目年度报告;结题时提出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6.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促进、协调跨学科、跨单位间的联合、协作。
      专家组成员在受聘期间,因故出国等原因要求临时离职,须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书面申请,报项目依托部门职能司(局)批准;离职超过半年者,将不再保留专家组成员资格。专家组成员中应有不承担本项目任务的专家参加。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的设置、课题组长的选聘和项目经费的使用有自主权,但要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专家组成员简介:

     

    蔡睿贤
           工程热物理学家。原籍广东台山,生于广东汕头。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合理准则与系统分析。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有些内容已列入国内外教科书中;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方面首先导出了环壁约束条件与给出一系列三元标准解析解。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近年导出了工程热物理各分学科的一系列代数显示解析解,如非定常带激波可压流与非线性导热的解析解等。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  远
          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1938年生于江苏金坛。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工程和微、小型制冷技术研究。开展低温和极低温度的获得和应用研究。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功氦液化器,为开展低温超导技术研究极低温条件的建设提供了保证,还为大型空间环境设备和卫星辐射制冷的实验提供了冷源。开展了脉冲管制冷技术研究,用实验验证和揭示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二级脉冲管制冷方案。提出的多路旁通流程,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构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领导进行混合工质节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已成功的应用到深冷冰箱的研制上。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专家。原籍辽宁北镇,生于江西吉安。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7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研究。建立叶轮机械三元激波理论,提出广义回转面的概念,改进两类流面上的计算方法,发展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体系。对跨声速流动和粘性流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若干概念和求解方法,如跨声速流函数方法、拟流函数法、粘性层模型和相干粘性层模型、略微简化Navier-Stokes(SRNS)方程、时空守恒(STC)格式等。将三元流动理论、所发展的计算方法和其他研究成果成功地用于设计,为建立我国自己的叶轮机械气动设计体系做出了贡献。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过增元
           工程热物理学家。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清华大学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在热流体方面,提出了热可压流体的概念,发现了热绕流等现象,并建立了热阻力和热绕流的定量关系式。在热等离子体方面,提出了电弧堵塞的概念,发展了一种热力学非平衡等离子体参数计算的新方法,对热等离子体加工有重要意义。在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方面,提出了载人舱内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地面模拟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拟装置,可大量节省实验时间和经费,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方面,提出了温差场均匀性原则等传热强化新思路,它可使换热效率提高的同时不带来附加的阻力损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专家,浙江绍兴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传热强化及传热与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后取得明显效益。在计算传热学方面,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  伟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校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教育部热工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制冷学会(IIR)B1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 国防预研项目等10余项,并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了“973”项目“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程  林
          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淄博人。工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山东能源学会理事长。从事换热器理论与设计研究,将换热器设计中对振动的严格防止转变为对振动的有效利用,使传热元件在低流速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幅度提高,并将换热器研究中分属不同领域的流体诱导振动与传热元件表面积垢关联起来,利用振动抑制传热元件表面积垢,降低污垢热阻;提出了流体诱导弹性管束振动的数学分析模型,获得了对于换热器设计所必需的传热、阻力、温差等计算公式,建立了弹性管束换热器的设计准则及应用规范,成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构建了一个固定端,一个相对自由端,一个绝对自由端,具有复合曲梁特征的弹性管束传热元件,提出了替代管板联结的金属密封管式传热元件的端部可折卸连接方式,开发了弹性管束系列换热设备;以弹性管束换热器温度响应的动态特性为基础开发了模糊自适应控制装置,使热力设备与动力机械根据负荷变化协同工作,实现热力集成。